初篩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或一項以上者判定為高危人群:(1)一級親屬患大腸癌史;(2)本人有癌癥史或腸息肉史;(3)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慢性腹瀉史、慢性便秘史、粘液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史、不良生活事件史;(4)任一次便潛血檢查陽性者。
“廣州市大腸癌早診早治項目”覆蓋的人群為40-74歲廣州市常住人口(包括本市戶籍或本市住滿6個月及以上的非本市戶籍)。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自2011年大腸癌篩查項目在越秀區正式啟動以來,項目進展順利,效果良好。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為5萬符合條件的居民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服務。共發現大腸癌高危對象3221人,其中有1788人接受腸鏡檢查,共檢出大腸癌10例,其中早、中、晚期分別占60%、30%、10%,腺瘤264例,以及息肉等病變共521例,早診率達99.2%,從而在遠期有效地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首輪(2015-2017年度)篩查對象選擇為廣州市50-74歲常住人口(包括本市戶籍及本市住滿6個月及以上的非本市戶籍),具體安排為:2015年度重點篩查65-74歲常住人口;2016-2017年度重點篩查50-64歲常住人口。今后每3年開展一輪人群篩查工作,并將根據情況確定重點篩查對象年齡范圍。
篩查流程如下:
注:
1、調查表見篩查表格,其陽性判斷標準為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或以上者:
(1)一級親屬患大腸癌史;
(2)本人有癌癥史或腸息肉史;
(3)同時具有以下兩項或兩項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粘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如離婚、近親屬死亡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史。
2、FOBT用免疫法,檢查2次,每次間隔一周,其中一次FOBT陽性者即為陽性。
3、結腸鏡檢查為全結腸鏡檢查。
4、對初篩陰性或初篩陽性但腸鏡檢查陰性的高危人群,需建議每年參加FOBT復篩。
5、隨訪:
(1)非腺瘤性息肉摘除后的隨訪為每3-5年腸鏡隨訪一次;
(2)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高級別瘤變者隨訪應每年復查結腸鏡;低級別者可每年復查FOBT,每3年復查結腸鏡;
(3)腸道惡性腫瘤治療后的隨訪每6個月至1年復查1次FOBT。
目前,大部分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皆呈上升趨勢,而在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地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了下降的趨勢。就拿美國來說,根據一項研究顯示,1975年后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12%歸因于醫療進步,35%歸因于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有53%歸因于大腸癌的篩查。特別是2000年之后,美國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下降均很明顯,大腸癌的篩查依從率也從19%升到55%。研究顯示,通過大腸癌篩查并且切除腺瘤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達76%-90%。
圖6.美國大腸癌按性別發病率(1975-2010)和死亡率(1930-2010)的長期發展趨勢
圖7.美國大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降低因素分布
大腸癌早期常常無癥狀,據研究顯示,廣東省臨床發現的大腸癌患者,約有6%為早期,50%為中期,44%為晚期。而中晚期治療效果差,生存率低,有區域淋巴結轉移的大腸癌術后5年生存率為68%,而有遠處轉移者僅為10%,而早期大腸癌生存率可達90%以上,幾乎可以治愈。并且大腸癌常常需要強化治療,這不僅僅增加了患者的疾病負擔,也增加了并發癥的風險和高額的醫療費用。盡管治療方法在進步,卻仍有40-50%的患者從無癥狀的大腸癌惡化為轉移性大腸癌,最終致命。
與大多數癌癥一樣,大腸癌治療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去除腫瘤細胞,控制腫瘤細胞的再生及轉移。目前最常用的是手術、化療和放療,另外,免疫療法和基因療法也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但不管有多少種方法,外科手術治療仍然是治愈大腸癌的最佳方法,尤其是隨著早期大腸癌患者診斷不斷增加,手術治療對大腸癌患者的治愈率會越來越高。
但是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將切斷的大腸斷口連接起來,或者是為了將癌細胞徹底清除,不得已切除了肛門,醫生會進行結腸造口手術,人大腸的上端斷口放在腹部表面,這就需要在患者的腹部開個臨時性或永久性的口子,稱為人工造口。這樣就不再有糞便進入直腸和肛門,而上端形成的糞便就需要通過人工造口排出體外。人工造口常用一個小塑料袋(統稱為“造口袋”)覆蓋保護,同時方便收集糞便。這樣會對患者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
圖5.人工造口示意圖
大腸癌是一個多步驟、多階段、多基因參與的過程。除1%~5%的大腸癌為遺傳性惡性腫瘤外,其大部分為散發性,機會因素和環境因素至少可以解釋70%的散發性大腸癌。散發性大腸癌的癌變過程多遵循腺瘤-癌的演變順序,由腺瘤發展為大腸癌平均需7—15年,為大腸癌的發現和治療提供了契機。大腸癌被認為是全身各系統中最可預防的腫瘤之一。
圖4.大腸癌發展過程
什么是大腸癌?首先要知道大腸在哪兒。當食物從口進入食道,繼而通過胃加以磨碎,部分吸收后,大部分進入長達5米的小腸加以消化吸收,未被吸收的殘渣則進到大腸。從小腸和大腸交界的回盲部開始,食物殘渣依次經過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最后到達大腸的末段直腸,最后經肛門排出。一般成人大腸1.3-1.5米,在人體的主要作用是貯藏未被消化的糜粥樣食物殘渣,并吸收其中部分水、電解質和葡萄糖,使食物殘渣到達降結腸時基本形成糞塊。在大腸任何部位黏膜長癌瘤都叫大腸癌。
圖3.人體大腸結構圖
廣州市是全國大腸癌的高發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廣州市腫瘤監測資料顯示,廣州市大腸癌粗發病率已達34/10萬,十年間發病率上升了50%,而排位也超過肝癌排在惡性腫瘤第二位,死亡率位于第三位,成為廣州市居民癌癥第三號殺手。每天,廣州市有7.5個戶籍居民被確診為大腸癌,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3%,每個人一生中(0-74歲間)有3%的概率罹患大腸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
圖1.全國與廣州市大腸癌發病率趨勢圖
發病率數據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全國 |
26.89 |
29.07 |
29.62 |
31.39 |
29.44 |
||
廣州市 |
32.36 |
31.08 |
33.05 |
35.25 |
34.33 |
32.87 |
34.3 |
男性發病略高于女性
廣州市男性大腸癌的發病約是女性的1.2倍,尤其在60歲以上居民,性別差異更為明顯,男性發病約是女性的1.5倍。
年齡越大發病風險越大
像許多腫瘤一樣,年齡越大,大腸癌的發病風險越高。20歲之前,大腸癌發病罕見。20歲之后年齡越大,大腸癌的發病率越高。40歲之前發病率低于萬分之一(10/10萬),40歲之前發病例數僅占全部發病例數的3.8%,40-50歲的發病例數占17%。從50歲開始,大腸癌的發病率達到萬分之四,到60歲接近千分之一,70歲接近千分之二,80-84歲達到最高峰,為250/10萬,男性超過300/10萬。50-80歲的病例總數超過全部大腸癌病例數的70%。
圖2.廣州市大腸癌年齡別發病率趨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