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霍亂,為何被稱為藍死病?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霍亂弧菌分泌霍亂毒素,不但使得腸道無法正常吸收,還會從組織中“吸出”水和電解質,大量的水分和排泄物就會奪門而出,引發嚴重的腹瀉,有近一半的人會被活活“吸干”,脫水而死,隨著器官逐漸衰竭,患者看上去就像一具渾身泛藍的干尸,被稱為藍死病。據史料,霍亂已和人類糾纏了上千年之久,特別是1817年至今,全球共發生過七次世界性的霍亂大流行。
2.感染霍亂有什么癥狀表現?
近期,喀麥隆暴發霍亂疫情,總計報告512例確診病例,死亡病例17例!
這個霍亂為何又卷土重來,它離我們遠?近年來,我國霍亂疫情基本控制在較低水平,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應對?
它的典型癥狀就是上吐下瀉,泄出物呈現“米泔水樣”,其中含有大量霍亂弧菌。關鍵是不痛不癢,只是腹瀉,如果不重視,沒有霍亂知識儲備的人很可能會以為是單純地吃壞了肚子。
一旦有這樣的錯誤認知,很可能會錯過及時有效的治療,造成嚴重的脫水。
嚴重的時候,病人每天都處于不停的腹瀉中,平均每小時失水量能達到1升左右,人體在大量失水和電解質的情況下,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代謝性酸中毒、低容量性休克、心律不齊以及腎衰竭等。如果沒有立即加以治療,少則12個小時,多則24個小時,就會死亡,而死亡率高達25%~60%。
相反,如果病人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經過有效治療,死亡率可降低至1%以內。對此,如果出現異常腹瀉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以下是霍亂病例的三種輕重類型
(1)輕癥病例:
有嘔吐,無腹痛腹瀉;有可能出現低熱(多見于兒童)、腹部隱痛或飽脹感;個別病例有陣發性絞痛。
(2)中、重癥病例
腹瀉次數頻繁或劇烈,糞便性狀為水樣便,伴有嘔吐,迅速出現脫水或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等休克表現。
(3)中毒型病例
比較罕見的類型(干性霍亂),出現無泄吐或者泄吐較輕,無脫水或僅輕度脫水,但有嚴重中毒性循環衰竭。
3.霍亂是如何傳播的?
(1)傳染源
霍亂的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帶菌者。
霍亂患者的排泄物及嘔吐物中都含有大量的霍亂弧菌,非常容易污染周圍環境;帶菌者雖然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但是可以帶菌自由活動,污染的范圍可能更大。
(2)傳播途徑
霍亂主要經水、食物及生活密切接觸傳播。
①經水及食物傳播:攝入被霍亂弧菌污染而未經消毒處理的水或食物引起感染。
②經生活接觸傳播:因接觸霍亂病人或帶菌者的排泄物或嘔吐物,或者接觸其他被霍亂弧菌污染的物品而造成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對霍亂普遍易感,生活在衛生條件和醫療條件較差地區的人群更是霍亂的高發人群。
(1)及時就醫:夏季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如出現腹瀉、嘔吐等胃腸道癥狀,應盡快前往有腸道門診的醫院就診。
(2)保持用水清潔:自來水需煮沸后飲用,霍亂弧菌在100℃條件下,1~2分鐘即死亡;不使用不潔的水漱口、清洗蔬果和餐具。
(3)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食,特別是魚蝦等水產品,生吃的瓜果要洗凈后食用,食物加工用具應生熟分開。
(4)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使用正確的洗手方法;保持環境清潔,防止害蟲攜帶致病菌污染食物和餐具。
(5)疫苗接種:目前國際上已有口服霍亂疫苗獲批使用,其在霍亂暴發高風險地區的保護效力可達60%~80%,主要用于即將前往霍亂流行地區旅行和工作的高危人群,如口岸人員、水路人員以及從事餐飲行業的人員等,尤其是前往地區處于流行季節,建議提前3~4周口服霍亂疫苗。
霍亂傳染性很強,一旦發現感染霍亂,無論是輕型還是帶菌者,均應隔離治療。待霍亂癥狀消失,停服抗菌藥物后,連續兩天糞便培養未檢出霍亂弧菌者才可解除隔離。感染霍亂后,不接受隔離治療,屬于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行為,另外病人和帶菌者要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的采樣、家里疫點的消毒等工作。
(撰文:汪慧)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